教改天地Press Center

“澄圃”电子版

> 教改天地 > “澄圃”电子版

[澄圃26期电子版] 沟通两界 促进发展---浅谈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9616 发布日期:2011-03-08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中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可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现代数学的进展,数学新课程标准已把要数学课程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它更加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实践新课程标准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是必要而又重要的。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教学引入与生活接轨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 “乘法口决”教学时,可这样引入:“六、一”儿童节那天,有两个同学到超市买学习用品,一个同学买了6本本子,每本8角;另一个同学买了7支笔,每支9角。到收银台结帐时,收银台的阿姨对这两个同学说:“小朋友,你们知道你们各要花多少钱吗?答对了阿姨有小礼物奖你们。”买本子的同学很快说:“我一共要花48角钱。”收银员阿姨表扬了这个同学,并奖了他一个小礼物;而另一个同学想了很久,说出来的答案还是不对……

 “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个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而另一个同学为什么算得又慢又错吗?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展开了讨论。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学生们四人围桌而坐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教师也不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以个别指点,凭学生们的已有的知识很快明确了问题的所在:一个同学运用了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而另一个同学没有学过(或没掌握好)9的乘法口诀。学生们在思考、探索、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同时又感觉到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有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

又如,有一个老师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可设计一个生活情景问题:服装店陈经理新进了一批儿童服装,本来打算每套售价150元,见买的人多,就把单价提高了5分之2再出售,结果因太贵而变得无人问津。他想提价5分之2没人要,不如再把现在的单价降下5分之2出售,这样正好与第一次售价扯平了。可是等他把这批童装卖完后一核算,却发现亏了不少。这老师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很快找到了陈经理亏本的原因。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与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1)技能训练"生活化"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

2)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例如,教学《学看钟表》时,可以这样教:

师用多媒体演示同学小东的一天,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他是几时吃的早饭?7时的时候他在干什么?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看的?先说给同桌听, 说给大家听听。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四年级有365个同学要到电影院看电影,已知电影院的座位有27排、每排23个,如果请你去买电影票,估计一下,座位够坐吗?如果够,还剩几个?”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教学实践与生活融合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

例如: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可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辆,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后,在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加以联系,设计“安全过马路方案”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最后对方案进行全班举手表决,把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评出全班最佳方案。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索,全员参与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挥,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又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布置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