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Press Center

德育论文

> 德育论文

[澄圃26期电子版] 悟诗情 入诗境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17737 发布日期:2011-03-07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的教学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创作诗歌时包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有助于达到这个教学目的。

一.充分利用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引导进入诗歌的意境。

人的思想活动离不开整个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也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此诗是王安石在第二次上京赴任,路过瓜洲所作。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宋朝戎兵、戎官的社会现象以及王安石毕生致力于改革却遇到巨大阻力的情况。再要求学生:想想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内心,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时自可水到渠成,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此时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因为朝廷再次启用他,这可以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看出,但他又有点担心,因为第一次他遇到的阻力太大了,这又可以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看出;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因为他才要离开,就写了“明月何时照我还”;有的认为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兴奋、激动、愉快,又有点忧虑、担心。

二.通过想象、练笔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节,进入诗歌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小学阶段的古诗以叙事、写景为主。教学时,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学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想象游子的母亲在灯下为游子缝补衣服的细节,想象母亲说了什么?脸上的神态如何?并要求当场练习。有的学生写道:夜很静,偶尔从小巷深处传来一两声犬吠,更添几分落寞。游子正在打点行李,做着远行前的准备,母亲不时地吩咐:“儿啊,出门在外,你自己要多保重,妈妈不在你身边,衣服要懂得添加。”说完,转过脸去,拭去已夺眶而出的眼泪。儿子应声道:“母亲,你放心吧,我都已经是大人了,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稍微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猛然想起儿子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就赶快拿出针线,对儿子说:“儿啊,把你的衣服都拿来,我帮你再缝缝。”于是,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缝起了衣服,她把针脚缝得又密又匀,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儿子坐在旁边,他的眼泪也来了:“母亲啊母亲,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你那深重的恩情呢?”

     通过练笔,学生显然已感受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三.通过赏析,进入诗歌意境。

学生赏析诗歌,进入诗歌的意境,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学生明了诗意后,师问:“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自己喜欢的诗句,有的说:“我喜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特别是‘戏’、‘娇’写得好,‘戏’传神地写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娇’传神地写出了黄莺的娇小可爱。有的说:“我喜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特别是‘满’‘压枝低’传神地写出了花多的景象……通过赏析,学生俨然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进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看到了花儿争奇斗妍,戏蝶翩翩,听到了婉转的莺啼,学生感受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因为绿写出了春天长江南岸的变化。你看,春风轻轻地吹,长江南岸,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一眼望去,近处的呈淡绿色,远一点的呈鲜绿色,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好一派春意盎然,好一幅春景图。”

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入诗歌的意境。

朗读,是学生表情达意、把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的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表现欲望,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有效手段。教学古诗,朗读尤其重要,应注意朗读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帮学生朗读,达到朗读的教学效果,应注意

(一)、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使学生的情感始终保持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下,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古诗《七步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曹丕亮了亮手中的宝剑,曹植一看,悲从心来,而侍卫此时又推了曹植一把,曹植一个踉跄,口中即出《七步诗》,他是怎么读的呢?有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读得满腔悲愤,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

(二)、提升感悟。

古诗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学生理解起来较难,为了帮学生悟诗情,入诗境,必须让学生多读,揣摩诗人的感情,提升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还是以教学《泊船瓜洲》为例,在第一遍读通、读顺,第二遍明诗意朗读后,为了学生能真正入情入境,教师介绍了诗人作这首诗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心境,启发想象,再让学生读诗,巧妙地进行朗读的“提升”――我听你读出了诗人的“无奈与期盼”,我听你前面部分读出了诗人的“高兴”,后半部分读出了诗人既“思念家乡,又对前途有所担忧的心情”,然后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人此时站在瓜洲渡口的情景,读出各自的感受来,这里对“无奈与期待”,“高兴.思念家乡又对前途有所担心”的揣摩、感悟就是教师提升的结果,也是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升,朗读就会局限在已有水平上。

(三)、生生互动。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时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因个体的阅读感受受制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在辩论、交流、讨论中,往往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生生互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

一遍一遍地读,学生读出了诗的韵味,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课堂书声琅琅,这是学生心灵的呼声,是学生与作者一起喜,一起忧,一起乐,一起叹,一起愁的心灵的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意犹未尽,是心灵的抒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