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天地Press Center

学科论文

> 教改天地 > 学科论文

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理论思考与行动策略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10344 发布日期:2011-03-07
]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常常忽视对学生资源的认识、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应注重挖掘学生动力资源,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重视学生差异性资源,加强形象思维训练,以开发学生语文资源,挖掘学生生命潜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资源 开发和利用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充分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特别是重视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方法、态度、能力、习惯和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都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其作用于其它的教育资源,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一、学生也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

1、从学生个体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基础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儿童的学习动力。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一些新奇事物,爱提出问题,好动手玩弄,进行探究,这种力求探究、弄清事物原委的心理趋势是一种动力,会使他们对各种新奇、有趣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学生所拥有的学习动力是推动语文教学的力量。

2)儿童的学习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母语的熏陶,为进入小学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一生中最初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接——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①儿童大脑的发育,为思维和学习提供了可能。语文学习不是上学以后才开始的。从理论上说,形成语文能力的途径有两种,即“习得”和 “学得”。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学习,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活和交际的需要,靠言语交际活动的自然模仿。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通过听说进行语言习得,到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儿童入学前所发展起来的学习能力占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②

②有一定的经验知识和语言积累。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学前儿童在与成人的交流过程中,已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包括适量的词汇,无意识的、不完整的语法,不标准的语音和少量的书面文字。特别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媒体为儿童了解社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电视、电话、电子游戏、因特网使儿童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使儿童接受各种信息更加快捷,使儿童经验知识和语言积累得到较快的发展。从牙牙学语到进入小学读书这段时期,儿童一般能掌握千个词语,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据研究表明,中国6岁儿童已掌握25003500个口头词汇量。③这些日常语言虽然还没有同文字结合起来,但由于中文的文字和语言(包括方言内在)的联系,这些已经掌握的语言就足以保证儿童同成人的正常交往,并为他们将来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字和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从学生群体来看,学生群体的亚环境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

1)学生群体的亚环境。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所组成的小组或者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一方面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交往、学习的大环境,激发学生个体,发挥个体的能量,使个体获得发展,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又可以约束学生个体,促使个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团体精神,有力地促进学生社会化。

2)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之间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长,可以使学生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样,差异就不是被当作教学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一种财富和底蕴。

二、学生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1、潜隐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学生群体,他们作为课程资源都是潜在的。这些潜在的资源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师本教育体系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因此说是不易被发现并被承认的。

2、差异性。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个体之间发展水平不同。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征、兴趣爱好、教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从而造成学生个体之间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基础等有较大的差异。

2)个人左右脑功能不同,各种智力发展不均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存在明显的差异。左脑主要司掌大脑思维中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操纵语言、文字,负责数字计算等。右脑主要司掌综合判断、联想、想象、创造性思维、预知,在感觉领域大显身手。④语文学习既需要左脑参与,又需要右脑参与,是一种多种智力参与其中的综合性的学习。但个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加德纳承认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发展多种智能的可能,但他认为,事实上就每一具体的个人而言,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发展天赋,表现为对不同的刺激的敏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与特定的文化和教育的作用相结合,必然导致多种智能成分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个体独特的智能组合,使他成为具有某种特定的智力类型的人。⑤

3、生成性。学生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于一般会损耗销蚀的物质资源,它可重复使用,并且具有生生不惜、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主体,其自身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和创新性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不可以用简单的计量方法来衡量的,其体现于无限的生长之中。

三、语文教学忽视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忽视学生的动力资源,未能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原有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被动地读书,被动地回答问题,被动地完成作业。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未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因而未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未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课堂上,教师很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语言积累未能有效地用来学习新的内容,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是来自最自然的生活体验而是大多来源于教科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未能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读书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机会更少。

3、忽视学生的环境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作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教材,限于课堂,困于校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强化,学生群体所拥有的环境资源被忽视了,学生在校外、社会和生活中的语文习得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少,学生群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4、忽视学生差异性资源,未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同一套教材,提出统一的要求,采用单一的教法,布置相同的作业,学习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感到不满足,学习基础差、能力不强的学生感到吃力。学生差异性资源未能得到挖掘和利用,教师未能面向全体学生,未能使所有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

5、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训练,未能实现全脑开发。人们普遍认为抽象思维是主要的,而形象思维只是从属的,在人的思维活动中不起主要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精力倾注在左脑上,不注重右脑开发,忽视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着丰富形象思维内容、需左右脑并用的语文课,由于忽视形象思维训练,往往变成了只发展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课,因此未能对学生实行全脑开发。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和学习对人的创造潜能具有“开发”和“窒息”的“双重力量”。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才能唤醒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教师是实现学生资源开发的核心,是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诱导者、培育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学应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特点,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1、挖掘学生动力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动力资源,使之能不断激励或推动学生个体去学习。

1)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体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心理标志之一。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挖掘学生动力资源的有效形式。

①巧问促趣,引导参与。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后提问:“廉颇和蔺相如曾经不和,课题为什么叫《将相和》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巧妙的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

②启发质疑,引导参与。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教师让学生联系《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这些学过的课文,说说对草地的印象,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老班长还不到40岁,为什么背驼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老班长身体很衰弱了,为什么还能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三位小战士?这个鱼钩长满红锈,为什么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质疑问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③鼓励解疑,引导参与。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只有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把解疑权交给学生,发动学生共同讨论,互相解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为了解疑,必然要参与到读书、思考、发言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得到锻炼,得到培养。

④开展竞争,引导参与。竞争,使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强烈。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竞赛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适当进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书写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跟同学竞争,跟自己竞争,激发学生体验成功的动机,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⑤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有些线索清晰、内容简单的课文,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客为主,充当教师角色。例如,教学《火烧云》,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懂什么,学到什么?你准备怎样上课?学生认真读书,制订出教学目标: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设计出问题:火烧云颜色有哪些变化?火烧云形状怎样变化?课文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他们还设计出作业:摘抄火烧云变化极快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他们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在参与目标设计、提问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2)培养良好语文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习惯是条件反射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的一种定型化、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大大减少学生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使学习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觉、主动、自动化、持久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日久且能化为优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品德,有效地促使学生终身学习,使人终身受益。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任务,教学中应充分重视。

①从低年级抓起,尽早养成。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强化和积累的动力定型。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这种动力定型尚未建立,这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条件反射系统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早期发现,也便于纠正。如果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使之越积越多而建立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要想改变它,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很大的力气。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抓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明确要求,心中有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良好语文习惯的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语文习惯包括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爱读书,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认真做笔记;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勤于积累写作材料;勤于思考,勤于动笔;重视修改;认真书写。要求越明确,训练的效果也就越显著。

③循序渐进,严格训练。良好语文习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的训练中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令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灵像一张张白纸,尚未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可提出指令性的要求,让他们按要求去做。教师的指令性要求要详细、具体,便于学生操作。例如,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教师就要求学生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用手写,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一阶段的训练,教师讲述清楚,要求明确,并注意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模仿,学生就有章可循,容易接受。

第二阶段:提醒性阶段。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已初步具有语文习惯。但是,由于学生意志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而这种习惯还不稳固,不自觉。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使他们按规范要求去做。还是以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为例,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只顾读书,而顾不上思考问题,教师就要提醒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边勾点圈划。训练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使之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逐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要求。

第三阶段:适应性阶段。学生经过指令性阶段、提醒性阶段后,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语文习惯,但这种习惯仍然不稳定,当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发生变化时,行为习惯容易受干扰,这就需要教师再提醒学生,使他们适应新的变化。这一阶段的训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他人和自己的习惯行为进行评价,以矫正不合乎规范的行为,强化良好的语文习惯。

第四阶段:稳定性阶段。学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良好语文习惯基本形成,达到比较自觉、稳定的阶段。

④课内指导,课外发展。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实践。这种实践,在指令性阶段,必须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活动,由教师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使要求得到落实。例如,训练学生“预习课文要使用工具书”,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懂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就查字典、词典。这样,学生经过课堂上多次训练,“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再逐渐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如果教师只是提出要求,讲解方法,而没有在课堂上在教师严格监督下进行练习,要求就得不到落实,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就得不到培养。

⑤坚持不懈,纠正不良语文习惯。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不是稳定不变的,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坚持斗争,不良的语文习惯是可以被纠正的。

a.选择时机,激发动机。纠正不良习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将主观愿望和客观要求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某学生习惯于睡懒觉,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要求他早起早读,他一定感到困难。假如,在他将要参加朗诵比赛前,要求他早起早读,这将激发他“早读”的动机,使改变睡懒觉习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b.了解因果,增强信心。纠正不良语文习惯,应该对它的诱因和形成条件有充分的了解,确信它是时间增长的结果,而改变它也需要有相应的时间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增强纠正不良习惯的信心。在改正某种不良语文习惯时,要尽早开始,而且应该深信时间将证明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

c.运用想象,抑制原有的舒适感。不良语文习惯具有稳定性,是由于不良语文习惯与潜意识中的舒适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失去这种联系,人就会感到害怕和不适。运用想象,能有效地抑制这种舒适感。例如,有的学生常常趴在桌上写字,教师让他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想象胸部被压迫、肺部缩小、脊柱变形的情景,进而想象自己坐姿端正、精神振作的情景。这样,用想象给潜意识带来新的舒适感,从而抑制原来的舒适感,打破不良语文习惯与潜意识中舒适感的联系。

d.寻找替代,抛弃旧习。寻找一种良好的更有意义的习惯来替代原有的不良习惯,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抛弃旧习。当意识到已有的不良习惯即将出现时,立即采用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取而代之。比如,有的学生已养成边思考边咬笔杆的不良习惯,教师可提醒这位学生,当出现想咬笔杆的念头时,马上在纸上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避免咬笔杆的动作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新的习惯比旧的习惯更能给他带来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他就会感到一种全新的满足,就会大大缩短抛弃旧习惯的时间。

e.意志坚定,不可破例。条件反射在定型之前总表现为不稳定状态,而定型后的条件反射在完全消退前又有着巨大的惯性。因此,在建立一个新习惯和消除一个旧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始终要意志坚定,不要找任何借口来破例,一旦有了第一次破例,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否则你的计划将前功尽弃。

2、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促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直接经验和能力的支撑。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

1)找准认知停靠点,让新知构建在旧知上。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者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因此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学习新知识就要注意找准认知的停靠点,以让新知构建在旧知上。例如,学习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其认知停靠点就是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教师让学生概括出一篇文章中每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把每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认知的停靠点,有利于新知构建在旧知上。

2)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带着经验参与课堂活动。人的意识是由客观存在引起的,客观物质世界通过形象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在学习具体教材时,其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在对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即由感觉形成知觉和表象,然后才能获得正确的概念。而学生个人经验来源于生活,是个体自我体验的总结,与领域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相比,显得零散和经验性,但它被个体赋予了情感,更具创造性。学习只有不断接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的教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才能习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特别是阅读过程是一个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的过程,学生必须调用原有的知识、思想意识、情感、形象等储备,多视角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然后又使学生带着作者的语言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教材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①直观激活。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感性、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手段,能较快地激活储备于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精确、完整的表象,使抽象的词语与感性的材料相联系,使学生学得深刻,记得牢固。直观的手段很多,形象语言、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电视、录象、电影、多媒体都是直观手段。其中,多媒体是最有效的直观手段,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解说、真实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刺激着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能迅速激活学生记忆储备仓中的沉睡的经验。

②情境激活。客观事物的刺激,会使人大脑里已经贮存的表象产生相似联系。教学情境会使具有一定强度律的刺激物以可感可知的生动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形成主观的映象,使学生产生相似联想,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迁移到新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有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a.利用真实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即教师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生活经验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游览,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给学生带来美感。当教师要求学生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时,大自然的客观事物会以线条、色彩、形态、声音等形式刺激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努力从贮存在大脑词语仓库中搜索, “五颜六色”“绿油油”“软绵绵”“高低起伏”“清澈”等在词语仓库中沉睡的词语,迅速被激活,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学生很快就能描述出眼前的景色。

b.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即教师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真实自然的情境,使学生忘我地进入情境,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教学《题西林壁》,教师遮住一件物品的大部分,依次露出局部,让学生猜是什么东西,学生未能准确猜出物品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未能准确猜出物品的名称?有的学生说,物品的大部分都被遮住了,我们当然猜不准;有的说,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这样 “瞎子摸象”,怎么能猜得准呢?原来这一情境激活了学生大脑中有关“瞎子摸象” 的表象,学生借助“瞎子摸象”这个故事理解到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材料进行推理、判断,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

③感染激活。以情动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感情的感染是在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具有相近的背景下产生的情绪的传递交流,可以激活学生与感染背景相似的经验知识,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结构模式的理解。感情朗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感染。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会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伴随着情感的起伏;琅琅的读书声刺激学生的大脑,会激活大脑中那些生动形象的词,使学生的感情更加丰富。 感染带有较强的情境性,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握积极感染的一面,控制消极感染。

3)利用学生已有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已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使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要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自主地、创新地进行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依据各学段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我们把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分解成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个阶段教学目标:

见图1

 

常规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形成的自学能力的运用,一般包括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等。引导性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师出示的思考题、练习题进行有明确导向性的自学。协作性自主学习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自学方式。独立性自主学习是学生摆脱了教师的指导,运用已有的能力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独立地、灵活地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这五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低年段学生能达到“引导性自主学习” 、“协作性自主学习”层次的要求;中年段学生课前进行“常规性自主学习” ,课堂上进行“引导性自主学习” 、“协作性自主学习”并达到“独立性自主学习”层次的要求;高年段学生课前能进行“常规性自主学习” ,课中进行“引导性自主学习” 、“协作性自主学习” 、“独立性自主学习” ,并逐渐达到“创新性自主学习”层次的要求。

4)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习不断动态生成。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语言、姿态、神情、文字向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信息。当学生发出“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不同意”的声音,当学生露出自信、困惑、欲言又止的神情,当学生做对或者做错一道题,我们要意识到学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无形却有形,听似无声却有声,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信息资源,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富有价值的、具有生成性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使之延伸出新的信息,使教更有针对性,使学更有生成性。

例如,教学《田忌赛马》的最后一段“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一个学生认为这句话是说只要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可这一说法却得到多数同学的赞同。教师从学生的错误认识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孙膑任意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够保证田忌取得胜利吗?教师请学生想一想,画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可能出现的阵容和比赛的结果简图。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画出下图:

见图2

教师继续引导:第二次赛马时,第一场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后,齐威王如果发现情况有变,及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结果怎样?学生从以上的比赛阵容很快发现,齐威王如果能及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仍然可以以二比一取胜。可见,孙膑的办法并非万无一失。可是,田忌最后还是取胜了,这是为什么?学生再次读文,纷纷发表看法,齐威王态度骄傲自满,狂妄轻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输了第二场比赛。

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点拨:齐威王以为自己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田忌是他手下败将,即使双方再赛上几次,胜利也非他莫属,他根本没想到对方会出其不意地调换马匹的出场顺序,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输。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的失败,不仅败在孙膑的计谋上,而且败在自己的骄傲自满,狂妄轻敌上。同时,孙膑的机智,不仅表现在调换马匹的策略上,而且表现在对人物心态的准确把握上。孙膑善于观察物,又善于体察人,真是足智多谋啊!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学习信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及时引导,巧妙点拨,使学生的信息得到延伸,使学习不断动态生成。

3、开发学生的环境资源,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生活处处皆语文,母语生活环境和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小组、班级都是很好的环境资源。为了开拓学语文、用语文的时空领域,要把学习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面向社会,面向实践,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建立课堂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

1)营造语文学习环境。倡导学生建立家庭图书角,班级图书架要有充足的图书,并坚持向学生开放。班级、校园的布置,要有时事走廊、文化墙报,学校要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并可以成立朗诵、演讲、讲故事、读书读报、写作等各种语文学习兴趣组,定期开展活动,以营造学习语文的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系统,要把语言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结合教学活动开展语文活动。如举行游览、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开展朗诵、演讲、讲故事、成语接龙、新词语汇集、古诗词背诵、读书征文等竞赛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写读书笔记,办手抄小报,出黑板报,自编作文集,寻找错别字,表演游戏,编演课本剧。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写请假条、留言条、表扬稿、遗失启示、招领启示等。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参加同伴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主动地、带着浓厚兴趣地、放飞想象力地开展学习,他们在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不但获得了语言习得机会,而且丰富了活动经验。

4、重视学生差异性资源,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1)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对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弹性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基本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求全体学生达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超越基本目标。作业设计要体现弹性要求,分基础题和综合提高题,前者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后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满足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减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负担,使全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由于基础、爱好不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必然不同。但现行的教材是统一的,很难满足各有个性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教学中,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使学习内容丰富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深入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思考、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来朗读、背诵。如果说统一的教材使得学习内容相对单一,那么,语文实践活动涉及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涉及诗歌、散文、童话、小说,涉及历史的、现实的、科幻的,涉及成语、格言、名著,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

3)学习方法形式多样。不同的学生有各自的学习方法,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柯利亚的木匣》,学生在学习柯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画简笔画,有的画表格,有的进行表演。虽然学习方法不同,但他们都理解了柯利亚走十步埋下木匣,却只走五步挖出木匣的原因。教学中,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会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形式多样。

4)学习伙伴互相促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他在与其他伙伴共同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①伙伴学习。就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学习伙伴进行学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了有效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会更严格要求自己,更认真复习学过的知识技能,提高对已有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自己的伙伴,会激起迎头赶上的动力,努力学习。

②小组合作学习。皮亚杰的研究表明,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⑥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提供了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使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成员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小组才能获得成功。积极的群体压力,促使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较弱的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5、加强形象思维训练,实现全脑开发。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尚未定型,左脑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过早提出开发左脑或右脑都是片面。在普遍重视抽象思维训练的现状下,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思维训练,实现全脑开发。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实施教学。

①情感体验。情感是认知主体在认知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具体的认知对象当然谈不上情感,有了认知对象还必须有认知主体作用于认知对象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情感。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把自己在备课中体验的解说给学生听,而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去读文章,去体验。体验是需要感情的,无动于衷就关闭了体验的大门,以情动人既表明了情感在体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显示出情感应贯穿于体验的过程的始终。体验也是情感的发展、丰富和升华。

②语言感悟。“语感论”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及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直觉或感知能力。在通常情况下,人正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敏感来把握语言,同时直接把握世界的。语感是人和语言的中介,一个人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就是他的语言能力习惯提高的过程,就是他的文化心理素质成长、发展的过程。⑦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共同生活,通过言语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生命律动,感情起伏,从而获得人生体验,养成语言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学的就是作者的说话方式即言语形式,这实际上就是感受、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这是读者走向作者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作者进入读者生活的必由之路。

③联想想象。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可以促使孩子的思维达到质的飞跃。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认识到创造逐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资源。想象过程中出现的形象,都是学生有过的或者类似有过的经验模型组合派生的。

2)根据大脑互补性特征实施教学。

人的左脑与右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互补的优势。加里福尼亚大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研究发现,当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较“弱”的一边受到刺激而与较“强”的一边合作时,其结果,脑子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就会大大加强,预期得到的有效成绩决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往往增大五倍、十倍,甚至更多。⑧美国爱恩斯坦医院的神经心理学家爱克尔•雷农研究发现右半脑像一个万能博士,善于形象思维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尝试;左半脑像一个熟练的专家,善于靠抽象思维按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解决已知的问题。新任务往往由右半脑接了,一旦找到了门路左半脑就取而代之。大脑的互补性,对语文教学有启示:

①以形补言。实验证明,对同一教材的记忆,只凭视觉(形)的记忆,能记住70%,只凭听觉(言)的记忆,只能记住60%,依靠视觉和听觉两者互补的记忆,能记住86%。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画画,采用列表来理解文字,以形象补抽象的语言,会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詹天佑》一文,关于“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是这样描述的:“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只凭文字,学生难以全部理解,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画简图,很多学生画出类似下图的简笔画:

 

见图3

学生根据文字画出图画,并借助图画,使图形和文字建立有机的联系,从而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②以乐补思。大脑的互补性启示我们,要大大增强大脑的总能力和总效应,就要刺激较“弱”的一边而去与较“强”的一边的大脑合作。音乐对左半脑有特别的滋补作用,当学生学习语言或思考问题时,左半脑就属于较“强”一边的大脑,这时背景音乐会适当刺激处于较“弱”状态的右半脑并与左半脑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几个部位会以不同的频率发送和接收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与电视信号很相似,这可以用脑电波显示器来测量。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大脑频率处于每秒钟8-13周时,人会处于非常放松的但又清醒而警觉的状态,此即为α波,在此频率上,人的学习、工作最有效率,这个状态被称为“放松性警觉状态”。许多研究及实践证明,静心以及听让人放松的音乐,都会使人进入α波状态,营造最佳学习状态,动用潜意识的能力。⑩教学中,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能激发学生右脑的情绪,从而辅助左脑理解内容。

③以浑补清。右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模糊性、非逻辑性的特点。人认识陌生的事物和接受新任务是由右脑来承担的,因此人的思维通常是从模糊开始,不断从模糊到清晰螺旋上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度,以增加其思维的自由度,充分利用原有语文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猜测联想(右脑功能)、分析思索(左脑功能)的机会。一般说来,输入大脑的新的语文信息大都与原有的占有主体地位的语文知识结构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相等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模糊关系,其中有的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的结构吸收(同化),有的则需要改造原有认知结构才能吸收(顺应)。①

3)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实施教学。

①重视创设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依靠最近发展区,才能推动发展前进。

a.心理的接近。教学实践中注意树立教师崇高的威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使师生之间心理接近,感情相通,使学生产生惬意的顺向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场,这是创设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基础。老师借班上课,课前往往要进行师生对话,这是老师与学生在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心理场,使教学顺利进行。

b.教学内容的接近。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教学信息编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差异设计作业,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这是创设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容。教师执教《参观人民大会堂》,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人民大会堂柱子的雄伟壮丽,借助学生熟知的事物来与柱子进行比较:学校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柱子却有五六层楼那么高,请同学们想象柱子的高。然后让前后桌的四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大圆圈,而柱子有五六个人手拉手那么粗。学生很快就从柱子的高、粗体会到“雄伟壮丽”的特点。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的接近。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接近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形式。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宜选用电化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充分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机、收录机等现化教学设备或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感性材料,运用游戏、表演、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高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长,教师可选用谈话法、探究研讨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畅想教学法、释疑解惑法等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d.教学语言的接近。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以规范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以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熏陶学生,以得体的身体语言暗示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②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参与。学习中,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参与学习的器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大脑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因此,教学要尽量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脑子思考,用嘴巴表达,动员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使形象大量地、潜移默化地存贮进学生的大脑中,使信息从多方面形成联系,以提高学习效率。一位老师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的“乘”字,先出示幻灯片(上面写有“乘”字和它的音节)让学生读准音,按着教给学生书写该字的口诀(中间是个“千”,“北”字分两边,撇捺写下边),再让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然后让学生在字典里选出“乘”字的意思,最后还用口吹蒲公英的花,使花飘起来,让学生直观理解“乘”的意思。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汉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起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26

注:

①② 张庆原著:《智慧天窗 儿童右脑开发宝典》,接力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王耕、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月第1版,第99页。

④张庆原著:《智慧天窗 儿童右脑开发宝典》,接力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⑤郭亨杰主编:《思维的拓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28页。

⑥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⑦权曙明:《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汤尼•布仁:《怎样使你的大脑更灵敏》,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转引自沈国平:《大脑功能与改进语文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1989年第2期。

⑨①沈国平:《大脑功能与改进语文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1989年第2期。

⑩顾瑞荣、王建伟、许静著:《<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主要参考文献:

[1]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沈国平:《大脑功能与改进语文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1989年第2期。

[本文发表于《语文世界》2003年第46]